今年夏天,垃圾分类行业得到了提振。
垃圾分类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20年。上海实施“历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新规定,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正式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将很快在全国全面实施。
在垃圾分类的新趋势背后,新的工业蓝海正在开放。组织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开辟万亿级的新市场。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后会成为风口吗?行业产能能否满足需求?谁将是产业链的最大受益者?
《新京报》记者就垃圾分类政策的产业影响和现状采访了行业专家张晓文和天能流通集团副总经理赵先锋。其中,天能循环集团属于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天能集团。天能循环集团位于浙江省长兴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占地1000亩。年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30万吨,是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基地。
谁会欢迎黄金时代?
环卫设备企业直接受益
新京报: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该产业链中哪些企业受益最大?
张晓文:事实上,大约5%到10%的环卫行业被列为垃圾。环境卫生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后续处理,包括运输、处置、焚烧或填埋。
现在看看环卫行业肯定会受益,最直接的是环卫设备企业,看看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数据,了解股价。自政策实施以来,许多与卫生有关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新京报:一些相关行业的公司已经成立,包括科技领域的公司。你觉得怎么样?
张晓文:目前,我们看到这个行业的一些新企业主要从事有价值材料的回收。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所涉及的有价值垃圾可能占产生垃圾总量的10%以下。此外,这些公司的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回收形式。也许它只是省略了废物收集站和清道夫的链接,直接沉到前线进行回收利用。我不排除它的社会意义,但我看不出它的经济价值。这个市场可能会产生一些外围服务,但很难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
环卫行业的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占垃圾总量的90%甚至95%,没有回收价值,其清洁、收集、转运和处置更值得关注。
新京报:正如你之前提到的,国内环卫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到30%,行业前三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5%。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有龙头企业吗?
张晓文: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处于政策的初始阶段,未来有望达到80%。目前没有一家以环卫上市为主的A股公司,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上市公司诞生。我想会有十多家上市公司。
“钱”的场面有多大?
废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超过百亿
新京报:以废旧电池回收为例,目前废旧电池回收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赵先锋:在废铅酸电池领域,年利润率一般在5%到10%之间,投资回报率在三年左右,这是很好的。天能公司当年实现了投资回报。近两年,回收铅设备投资较大,延长了投资回收周期。
新京报:国内废旧电池回收处置市场有多大?
赵先锋:根据工信部和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铅总产量471万吨。到2018年,全国铅产量将继续以511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2018年再生铅产量达到225万吨,占铅产量的44%,这证实了我国铅消费的逐步增长主要是通过回收。废铅酸蓄电池作为补充,意味着再生铅产业正在逐步扩大。
以废铅酸蓄电池为例。2018年,我国生产废铅酸电池约500万吨。当年电池价格约为每吨1万元,市场规模约500亿元。目前,从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的企业大多是天能、南都、超威等龙头企业。
新京报:铅回收是废铅酸电池回收的重点吗?
赵先锋:废旧电池90%的价值在于铅。回收铅的主要材料来自废电池。回收铅的污染仅为原铅的40%左右。此外,再生铅原料更易获得,国内再生铅工艺回收率达到98%。
新京报:就国内废旧电池回收整体市场而言,目前的运行情况如何?
赵先锋:旧电池回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利用产出的过程。目前,我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利润相对较小,主要受非法回收者低价竞争的影响。非法回收者的成本很低,两三个人加一辆车都可以回收,而正常的回收者则需要从运输、仓储、环保处理等流程标准化操作,如使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造成高急诊室费用。
然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置仍然有着合理的利润空间。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治理的加强,以及对非法贸易商和地下非法冶炼厂的打击,非法回收的情况有所减少。预计随着大型常规电池企业回收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销售与销售的一体化将逐步实现,这将挤压非法回收厂商的生存空间。
天能长兴循环经济产业园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实现利润1.5亿元,2018年实现利润1.35亿元。
是否存在产能缺口?
湿垃圾链的大容量间隙
新京报:目前垃圾分类回收行业产能存在缺口吗?
张晓文:在我看来,有一部分垃圾的回收和再循环是需要专门的产能来做的,比如铅酸蓄电池。还有一部分垃圾回收是不需要专门产能的,比如废纸的再生处理,不需要专门建工厂,其实跟现有的造纸产业是相结合的。我觉得尤其是物资回收利用这一块,产能可能并不太缺,因为这个产业一直都存在。
但是,像现在强调的湿垃圾,举已经开始执行干湿垃圾分类的上海为例,我看到的报道大概会有五六千吨的处理量,直观感受上缺口是很大的。我觉得湿垃圾不仅是垃圾处理,还有转运、分选各个环节上的产能其实都存在缺口。
新京报:有说法称,垃圾强制分类政策逐步推广,但目前垃圾回收处理的产能却远远跟不上,从企业角度有怎样的体会?
赵创业:随着我们国家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各类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强制分类的方向是肯定正确,也是非常迫切的。资源回收产业当下正经历爆发式的飞速增长,无论是规模还是产业装备都在快速跟进。目前国内塑料、有色金属、黑色钢铁、废纸、废家电、垃圾分类发电这些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产业规模也很大,近几年尤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就我的了解,不存在产能跟不上的问题。
2018年,国内产生的废铅酸蓄电池是500多万吨,我们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800万吨。目前国内正规的回收企业数量在300家左右,回收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为1200万吨。其中具备资质的处置企业约为80家,处置能力据我统计是1300万吨左右。
目前具备的回收处置产能是足以覆盖国内需求的,正规企业回收处置产能“吃不饱”的原因,是受非法回收商贩和非法冶炼厂低价竞争的影响,但这一块国家也在持续重点打击,保持行业健康增长。
已经成风口?
传统产业很难看到爆炸性增长。
新京报:垃圾分类回收会形成或已经形成风口?
张小文:我的观点比较保守。首先,垃圾分类和回收作为市政公用事业的一种商业形式,与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有着本质的区别。不管风多大,它都不会吹。其次,垃圾分类和回收,或环境卫生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当我们谈到风口时,我们可以更多地提到行业的爆炸性增长,并注入一些政策或技术,这将引起关注并引发连锁反应。但这些因素在环境卫生行业中并不存在。
这一轮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后续处理效率,而资本市场更为合理。
新京报:垃圾分类和回收需要政府补贴吗?
张晓文:垃圾的回收和处置过程,总体上消耗社会资源。我认为全社会都有必要投资,包括政府补贴。垃圾分类回收价值不足以覆盖产业链的消费。毕竟,垃圾分类和回收是一种公用事业服务,可以与污水处理厂相比。未来将形成更稳定的效益,但很难说产业链本身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在市场化方面,未来部分垃圾分类回收行业或环卫行业市场可能存在行政资格准入门槛,但这将是一个普遍的门槛。一些企业可能会形成特许经营模式,例如在某一地区开展环境卫生服务的经营,进行市场化招标,从而提供最佳的服务和运营。经营效率最高、价格最优惠的企业,给予特许经营权,同时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和费用优惠。
新京报:如何看待废弃物分类政策的可持续性?
张晓文:上海已经实施了垃圾分类。有一件事让我感动,那就是人们非常支持我。我在上海的同学知道我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有一段时间来问我每天如何分类。只要社会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价值,就可以做到。行政手段会在初期或启动阶段产生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仍然取决于每个人的长期坚持。